其次,該影片是如此描述的「當你所能想到的只有中國菜外賣,並且觀賞此影片之後,你將學會製作屬於你自己的蛋炒飯。
我相信從陳寅恪以降,中外各地的學者對宋代文化的解釋都是出自這樣的認可。説起來非常的意外,現在很少人再提這個名稱了。
這樣的成就乃是因爲宋朝政府放棄經營領土的野心,也不以威武的國力和政府的集權作爲立國的精神。這個境界顯然比什麽「仁民愛物」,視百姓為子女,自認自己是一個台灣人的想法,更具體地顯現出現代性及全球性的謀略和見解。從比中國更早出現對尼采的介紹,到精美的彩色套印的解剖學教科書,到接待梁啓超、歡迎五四運動,到推動議會請願,不一而足。他對蔣經國的分析因此就顯得好像是在稱讚蔣經國天縱英明,面對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突然決定把中國的政治歷史重新改寫,簡直是空前絕後,化解了臺獨反對中國的反叛勢力,替中國開了萬世太平的民主視野。文:李弘祺(紐約市立大學榮休教授)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了空前的大地震,我不免有一種不祥感覺。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解釋台灣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以及中國民主化所應該走的路程的其實是蔣經國先生欽定的接班人李登輝先生他敢於提出七塊論的説法,也把西方學者所提出,把中國航空公司拆解成幾個可以互相競爭的地方或私人經營的公司的建議,提高到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高度,彰顯台灣存在的現實意義。在尚未能與原住民對等尊重的年代,蘭嶼的傳統文化成為媒體與觀光客獵奇的對象。
在作品B當中,不僅事物描繪得較寫實,以均等的方式被安排在木桌上,桌緣似乎帶有一些傳統紋飾,畫面呈現出一種如民族誌般的客觀視角。幾經考慮後他接受了這個邀請,也成為這件作品誕生的契機。另有兩件於1978年完成的作品,一幅是以紅色為背景(以下稱作品B),一幅的畫面以藍色為主(以下稱作品C),還有一件是與作品A構圖相似,但為抽象風格的作品,後三件均由私人收藏。據說,有一回張義雄在延平北路為人畫像時,忽然一位陌生人前來,表示願意資助一萬元讓他到台灣各地寫生風景。
上述四件作品先後在1970年代中後期完成,但畫家造訪蘭嶼的時間點,或可能再更早一些,那麼,這段期間的張義雄人在何方呢?1964年,他因對於當時社會風氣的失望,決定舉家移民巴西,沒想到遇上詐騙,財產盡失,滯留日本。雖然三件作品的畫面元素相同,構圖上卻有著很大的變化,彷彿用三種角度來敘說:作品A的線條簡潔,描繪得有些抽象,顏色亦用得不多,事物彷彿沉浸在迷濛的白色當中,畫面左方隱然可見一對相擁的男女人像,整體有著神話般的氣氛。
在張義雄現存的作品當中,確實留下一些在台灣各地的風景畫作,集中於1960年代期間,不過是否與此邀約有關已不可考「壞魚」身上大量的黑色,再次讓人聯想起張義雄的「黑線條時期」,那曾是畫家最為生活所苦的時期,然而在後來的訪談中,他卻淡然表示「畫面看起來比較陰暗」。蘭嶼又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讓一般人登島觀光呢?在1958年的「台灣省山地管制地區內申請進入風景區遊覽辦法」將蘭嶼列入「風景區」,正式公諸於台灣社會大眾面前。作品C最接近於傳統靜物畫的表現方式,以藍色袋子、陶甕與一尾黑色的大魚形成主要的三角構圖,其他物件也大幅減少。
據此推測張義雄造訪蘭嶼的時間點,應不會早於1968年,甚或在1973年返台開設畫展之後。另有兩件於1978年完成的作品,一幅是以紅色為背景(以下稱作品B),一幅的畫面以藍色為主(以下稱作品C),還有一件是與作品A構圖相似,但為抽象風格的作品,後三件均由私人收藏。蘭嶼人精神上的抑鬱,要到了1980年代,才在顏水龍的《蘭嶼所見》(1982)作品中看到。上述四件作品先後在1970年代中後期完成,但畫家造訪蘭嶼的時間點,或可能再更早一些,那麼,這段期間的張義雄人在何方呢?1964年,他因對於當時社會風氣的失望,決定舉家移民巴西,沒想到遇上詐騙,財產盡失,滯留日本。
然而當我們藉由這些事物進入了達悟族的文化脈絡,所謂的「傳統」便成為「日常」:有捕魚的季節,也有製作陶器的季節。Photo Credit: 翻拍自黃小燕,《浪人.秋歌.張義雄》(臺北市:雄獅,2004),86頁。
張義雄於埼玉縣自宅畫室。在台灣前輩畫家當中,張義雄的藝術之路顯得格外坎坷。
在作品B當中,不僅事物描繪得較寫實,以均等的方式被安排在木桌上,桌緣似乎帶有一些傳統紋飾,畫面呈現出一種如民族誌般的客觀視角。幾經考慮後他接受了這個邀請,也成為這件作品誕生的契機。對於蘭嶼人來說,「開放」卻未必帶來美好。[2]除此之外尚有多幅蘭嶼人像、風景作品。據說,有一回張義雄在延平北路為人畫像時,忽然一位陌生人前來,表示願意資助一萬元讓他到台灣各地寫生風景。或許創作便是最好的紀念? 以《蘭嶼紀念》為題的靜物畫作品一共有四件:第一件於1976年完成,畫面以白色為基調,由畫家自藏(以下稱作品A)。
圖片翻拍自黃小燕,《浪人.秋歌.張義雄》(臺北市:雄獅,2004),86頁。在張義雄現存的作品當中,確實留下一些在台灣各地的風景畫作,集中於1960年代期間,不過是否與此邀約有關已不可考。
在達悟族對魚的分類當中,將這種長相兇惡的魚稱為「男人吃的魚」(rahet,意思是「壞魚」),連盛裝的木盤也有所區分。在尚未能與原住民對等尊重的年代,蘭嶼的傳統文化成為媒體與觀光客獵奇的對象。
[4]作品C當中,黑色不僅僅圍困、衝突在事物的邊緣,而是成為畫中神采奕奕的主角,露出利齒,表現天生本色,自在徜徉於海洋的藍、沙灘的白,就如同達悟的男人一般。有給女人吃的魚,也有給男人吃的魚。
當張義雄完成《蘭嶼紀念》後,他也決定再度揮別台灣,移居巴黎,成為他一直以來所夢想的「富野心的漁夫」,在藝術的國度中盡情豐收。整幅畫的焦點,都落在木盤上那尾口牙外出、全身黑鱗遍布的剝皮魚(kolitan)。另一方面,蘭嶼的青壯人口亦因求學、求職之故,前進他們所夢想的現代都會,卻也在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文:楊淳嫻 《蘭嶼紀念》的創作背景宛如一則都市傳說。
因其外皮粗糙,必須剝去魚皮方能食用。自此,電影工作者、攝影家、寫生隊紛紛前往傳聞中的「原始國度」探訪取材,在1960年代的全省美展、攝影展當中,也開始出現以蘭嶼為主題的得獎作品。
在海洋所孕育的思維下,一切均緊密又和諧地互相關聯。赴日求學卻屢次於入學考試中落敗,在街頭為人作畫、剪影的技能,便是在這個需要兼顧生計與繪畫理想的狀態下鍛鍊而成。
Photo Credit: 張義雄,《蘭嶼紀念》(作品C),1978年,油彩、畫布,116.5 x 80.0 cm。戰後回到台灣,還是不得不靠著繼續在街頭畫像剪影、開設「純粹美術班」教畫,甚至一度經營了一家小小的鳥店,辛苦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植物的果實提供了食物,[3]木材成為造屋與造船的材料,家家戶戶必備的貝灰(Mabcik)則以畫中的五爪貝來製作。[5]或許這幅畫正紀念著雙重的意義,既是達悟族的傳統之歌,也唱著張義雄自己的人生之歌。雖然三件作品的畫面元素相同,構圖上卻有著很大的變化,彷彿用三種角度來敘說:作品A的線條簡潔,描繪得有些抽象,顏色亦用得不多,事物彷彿沉浸在迷濛的白色當中,畫面左方隱然可見一對相擁的男女人像,整體有著神話般的氣氛。在一張畫家於埼玉縣自宅畫室所拍攝的照片當中,可以看到張義雄正在繪製可能是作品A的草圖,畫布旁的小桌上陳設著那幾件從蘭嶼帶回來的紀念品,之後將出現於這個系列的畫面當中。
1970年代是張義雄在畫壇上的風光時期,1973年分別在東京中央畫廊與當時的「省立博物館」(今台灣國立博物館)舉行成功的個展後,1974年終於首次前往藝術之都巴黎「朝聖」,之後在1976年、1977年又舉行了兩次畫展毛黴(Mucor) 這種黴菌又被暱稱為「貓毛」(poil de chat),因為帶有長長的灰色、黑色和白色菌絲。
同理,若卡蒙貝提青黴菌和其親戚白地黴酵母(Geotrichum candidum)在外皮上過度生長,就會形成稱為「蟾蜍皮」的缺陷,乳酪會變得過苦,質地過度呈現乳霜狀。若長有毛黴,會帶來森林地面和榛果滋味。
這種白黴菌帶有藍色光澤,隨著時間過去,顏色也會越來越深。依照不同的食物、採用的酵母,發酵也各有不同。